阅读记录
首页 > 双穿:这个三国有龙气 > 第86章 诸葛秘术:卧龙策天

《双穿:这个三国有龙气》第86章 诸葛秘术:卧龙策天

作者:作家q0DVg6 / 最近更新:2025-05-01
   第86章 诸葛秘术:卧龙策天

  “主公真乃妙计也,泰山世家与泰山黄巾,皆为主公鱼肉矣!

  请主公放心,属下必定会按照主公要求,做好此事的!”

  袁涣听完季秋谋划,不由轻叹一声,然后沉声道。

  季秋却不居功,而是淡淡笑道:“此非我之谋略,乃是军师戏志才之计策矣!”

  “不想主公麾下还有此等智谋之士,改日定要登门求教!”袁涣惊讶道。

  季秋笑道:“我麾下才智之士,又岂止志才一人?
  还有奉孝、文和,皆是才智高绝之辈!

  便是曜卿你,也是胸藏锦绣,你们日后可好好亲近!”

  “主公收揽天下英才为己用,必可成就大业!”袁涣恭维道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平阳县,鲍家邬堡。

  暮色漫过夯土高墙,鹰嘴墙上的青铜铃铛发出细碎的清响。

  这座矗立于平原上的邬堡,外墙有三丈六尺高,墙体以黄土混合石英砂夯筑,每隔三尺便嵌入手臂粗的橡木龙骨,墙面密布着半人高的瞭望孔,形如蜂窝。

  墙下护城河宽逾五丈,河内倒插着削尖的枣木鹿角,水面浮着一层暗绿色的苔藓,掩盖着水下三寸处的铁蒺藜网。

  四角箭楼如巨兽蹲踞,外墙裹着三层铁皮,箭窗呈倒梯形,内侧宽而外侧窄,可容强弩手半蹲射击,外侧却连箭矢都难以插入。

  每座箭楼顶部都设有“礌石滑槽”,青石板砌成的斜槽直通墙根,槽内整齐码放着五十斤重的花岗岩球,只需抽去木楔,便能形成滚石幕墙。

  正南城门尤为森严,双层铁皮包实木门板厚达尺余,门后横亘着两根水桶粗的门闩,门楼上悬着三口千斤铜钟,钟绳系着碗口大的铜铃,稍有异动便会声震十里。

  但穿过门洞,内里却是另一番天地。

  中轴线上的主院雕梁画栋,檐角高挑着鎏金瑞兽,廊柱皆用合抱粗的楠木,表面髹着朱红大漆,廊下悬挂着二十四盏琉璃羊角灯,每到夜间便燃起鲸油,将庭院照得亮如白昼。

  正厅内,地面铺着金砖,墙体镶嵌着和田玉屏风,屏风上用金线绣着《耕织图》,案几上摆着商周四足青铜鼎,鼎内常焚着海南沉香。

  东西跨院各有三间暖阁,墙内砌着空心火道,冬日里炭火不熄,地上铺着波斯进贡的羊毛地毯,窗棂雕刻着缠枝花卉,糊窗的绢帛上绘着四时花鸟。

  后宅更见奢华,主楼二层的美人靠皆用紫檀木打造,栏板上镶嵌着翡翠和玛瑙,拼成“五谷丰登”“百子千孙”的图案。

  寝室的拔步床足有一间屋子大,床架雕刻着盘龙云海,床围子镶嵌着二十四块和田玉牌,每块玉牌上都刻着《诗经》中的句子,床顶悬着蜀锦帐幔,四角坠着东珠流苏。

  地下密室深达两丈,四壁用青砖砌成拱券结构,入口藏在博古架后的暗门里,室内整齐码放着成箱的金饼、银铤,墙角立着数排包着牛皮的木箱,箱内装着精铁打造的盔甲和锋利的环首刀。

  这便是世家大族的邬堡,外可御千军万马,内可享钟鸣鼎食,既有北疆堡垒的森严壁垒,又有江南世家的锦绣风华,端是乱世中一方坚固而奢华的乐土。

  邬堡书房。

  泰山世家中羊氏、臧氏、鲍氏的话事人汇聚一堂。

  羊氏的话事人是家主羊续的嫡子羊衜。

  臧氏的话事人是家主臧霸的父亲臧戒。

  鲍氏的话事人是家主鲍信。

  因为只有鲍氏的话事人是正牌家主,所以鲍信被推举为泰山世家势力的代言人。

  鲍信手捧刚收到的袁涣书信,接连看了数遍,不由哈哈大笑。

  羊衜询问道:“不知袁曜卿的书信上都写了些什么,竟让叔父如此开心?”

  “袁曜卿走了,季秋的事情解决了,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?”鲍信乐呵呵的说道。

  臧戒愕然道:“季秋的事情解决了?可他都还没到泰山郡呢,怎么就解决了?”

  “正是因为他迟迟未到泰山郡,所以才被解决了!

  说来这季秋也是狡诈,怕是从某些渠道中觉察到了泰山郡的危险,便一直驻扎在陈留县城,不肯到泰山郡来。

  但他是泰山郡尉,身负剿灭泰山黄巾的职责,岂能长期留在陈留郡?
  更何况,这陈留郡本就是他用诡诈手段得来的,更是名不正言不顺!

  袁司徒便是抓住了他这个破绽,在朝中发起攻势,迫使天子不得不免去季秋泰山郡尉的职务,召他回京!”鲍信说道。

  羊衜大喜,笑道:“这季秋就这么被解决了?那咱们岂不是无需继续备战季秋了?那此次可是赚大了!”

  作为泰山郡的世家势力,鲍信等人其实是最不希望季秋入主泰山郡的。

  因为他们很清楚,如季秋这种天子鹰犬到了泰山郡,不会有别的事。

  无非是变着法的为天子搜刮地方敛财而已。

  正常来说,这种搜刮其实是冲着底层百姓去的。

  但泰山郡的底层百姓们哪里还有什么钱财?
  所有钱财早就被他们这些世家大族给搜刮的一干二净了。

  所以天子鹰犬们为了完成天子的KPI,就必须盘剥当地的世家大族了。

  这便是袁隗一封书信,就能调动泰山郡的世家大族们为其所用,一起为难季秋的根本原因。

  不然,纵使袁隗是袁家家主,天下世族领袖,也无法直接指挥泰山郡的世家大族。

  不过,他们虽然存在共同利益,但此事终究是袁家挑头,所以袁家还是要支付一笔费用才行。

  这笔费用,袁涣先期已经支付给他们了,是一批较为珍贵的龙器材料。

  拿了这笔劳务费,泰山世家们自然也就做好了跟季秋一战的准备。

  可如今却听说季秋已经被解决了,不会来泰山郡了。

  已经拿到手的劳务费自然是不会退的。

  而劳务费不退,却不需要打仗了。

  那不就是纯赚?

  如此也就难怪羊衜这般开心了。

  鲍信笑道:“还不止呢,这袁曜卿还在信中提及,先前他为了拉拢泰山黄巾,赠予了泰山黄巾十万石粮草!
  这笔粮草,足够泰山黄巾食用两年之久。

  而如今才过去了三个月,如今在泰山黄巾的大营中,至少还储存着七八万石粮草!”

  “七八万石粮草?!”

  羊衜臧戒顿时眼睛一亮,呼吸同时变得粗重起来。

  这可是一笔巨额财富啊。

  袁家不愧是天下第一世家,果然是财大气粗,随便出手就是十万石粮草!

  不过这白花花的粮食给那些蛾贼们吃,不是暴殄天物嘛?

  合该拿来,供养世家大族才对!
  泰山世家与泰山黄巾原本便是相互敌对的关系。

  且他们之间的矛盾,根本就无法调和。

  因为泰山世家要的是将泰山郡的所有土地,都变成自己的私产,所有百姓都变成自己的家奴。

  可问题是,他们又无法将所有百姓都变成自己的家奴。

  因为泰山郡的土地,不足以养活泰山郡的所有百姓,所以注定会有大量百姓被他们驱逐离开。

  而泰山黄巾,其实就是这些被他们驱逐离开的百姓组成的。

  这些百姓要吃饭,要求活,就只能去抢夺世家大族的财产了。

  袁涣在的时候,外有季秋的压力,内有袁涣以袁家资源调和双方,还能让他们达成短暂的合作关系。

  可如今袁涣走了,季秋的问题也解决了,那泰山世家自然就没必要跟泰山黄巾继续保持合作关系了。

  “袁曜卿也是世家子弟,他将此事告知我等,看来也是心向我等啊。

  不出意外的话,那些黄巾贼,想来还不知道袁涣已经离开的事情吧。

  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,趁其不备,一举消灭泰山黄巾!”臧戒捻着额下胡须笑道。

  鲍信笑道:“臧公言之有理,不过此事不急,在此之前,咱们得先去联系一下诸葛郡丞。”

  “联系他做什么,难道叔父还指望他会出兵相助不成?
  听说他重病缠身,都快要死了,此时只怕正在安排后事吧。

  哪里还顾得上这些?”羊衜皱眉道。

  如先前郭嘉所说,整个泰山世家势力,原是由四股势力组成。

  便是羊氏、臧氏、鲍氏,再加上直接掌控泰山郡官府力量的诸葛氏。

  不过相比羊氏、臧氏、鲍氏三家的密切合作,诸葛氏却是从开始就对他们保持距离。

  既不支持季秋入主泰山郡,也不支持他们联合起来对抗季秋。

  始终是态度模糊,立场持中。

  这般态度自然是引起了三家以及袁家的不满。

  不过他们在探查了一番后,发现诸葛氏的家主诸葛珪已是重病缠身,到了弥留之际。

  而诸葛氏在泰山郡的立足根基,便是诸葛珪。

  只要诸葛珪一死,诸葛氏在泰山郡立刻就要被除名了。

  此等情况下,诸葛氏没有精力参与他们的活动,倒也是可以理解了。

  所以三家才没有跟诸葛氏直接翻脸。

  但之后的所有行动,也不再通知诸葛氏了。

  却不知如今鲍信却又为何突然想起来要知会诸葛氏一声了。

  “那自是因为如今的情况,与先前已经有所不同了。”

  “先前咱们是对抗季秋,这与诸葛氏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。”

  “毕竟诸葛氏在泰山郡本来也没有多少产业,他们自是可以做壁上观。”

  “但如今咱们可是要去清理泰山黄巾!”

  “而一旦扫平了泰山黄巾,那便是一件大功!”

  “但这件大功既不会落到你们的头上,也不会落到我的头上。”

  “只会落到诸葛珪的头上!”

  “毕竟他才是泰山郡丞,才是如今泰山郡名义上的掌控者。”

  “那诸葛珪凭白获得了如此大的一份好处,岂能不拿出些东西来补偿你我?”鲍信振振有词的说道。

  而羊衜与臧戒听完后,皆是深以为然的点点头,认为鲍信说的很有道理。

  这世上哪有只拿好处,不出力气的事情?
  连他们这种生来高贵的世家大族,都要没资格只拿好处不出力气,其他人自是更加不行!

  ……

  奉高县城,诸葛府邸。

  相比奢华的鲍氏邬堡,这里的环境无疑就要简朴很多了。

  这一来是因为,此地并非是诸葛氏的邬堡,而是泰山郡丞的府邸。

  这种主人会定期轮换的官员府邸,自然不会如家族世代居住的邬堡那般,被人精心布置并爱护。

  而来则是因为,诸葛氏的门第,本身也不高。

  诸葛氏的起源其实是在琅琊阳都。

  据记载,汉朝时,有一葛姓家族从诸县迁至阳都县,因当时阳都县已有另一家葛姓家族,为作区分,这家从诸县来的便改了姓,取诸县的“诸”加在葛姓前,便成了“诸葛”。

  后来诸葛氏逐渐发展壮大,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,西汉元帝朝司隶校尉诸葛丰,便是琅琊诸葛氏的成员之一。

  不过诸葛丰之后,琅琊诸葛氏便再没出过两千石的高官了。

  对两汉时期的家族来说,家中有没有两千石的官员,是个很重要的标签。

  一个最低等级的世家大族标准,便是家中世代皆有两千石的高官。

  而一个祖上出过两千石高官,但如今却没有两千石高官的家族,则被称之为寒门。

  至于祖上从未出过两千石高官的家族,即便是再有钱有势,也只是地方豪族而已。

  诸葛氏的情况,是诸葛丰以后再未出过两千石的高官,但两千石以下的郡丞、郡尉等官员,却出了不少。

  所以他们虽然称不上世家,但在寒门中却可排在前列。

  卧室中。

  诸葛珪强撑着病体,送走了怒气冲冲的鲍信,然后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唤到床边来。

  他其实是有三个儿子的。

  长子诸葛瑾,今年十四岁。

  次子诸葛亮,今年七岁。

  三子诸葛均,尚在襁褓之中,只有两岁。

  不过如今只有诸葛瑾与诸葛亮在他身边服侍,诸葛均则是随母亲待在阳都老家。

  诸葛瑾是个沉默寡言的少年,一身青衫,带着浓郁的书卷气息。

  他长得不算特别英俊,脸比较长,酷似驴脸。

  不过身上却有股稳重宽厚的气质,让人不自觉的对其产生信任之感。

  诸葛亮则是稚童打扮,扎着两个羊角辫,虽然年仅七岁,却已经长得俊俏非凡了。

  尤其一双灵动的眸子,仿佛能看穿这世间的一切奥秘。

  诸葛珪对着诸葛亮轻叹道:“亮儿呀,为父这次可算是将那鲍信给得罪了,但愿一切皆是如你所料,不然这泰山郡中,怕是再也没有我们诸葛氏的立足之地了!”

  方才鲍信来拜访诸葛珪,却是要同他商议出兵剿灭泰山黄巾之事。

  按照鲍信所说,此次泰山三大世家将全力出手,必定会让泰山黄巾死无葬身之地!

  但这份功劳却不会落在泰山三大世家的头上,而是会落在诸葛珪这个泰山郡丞的头上。

  而诸葛氏凭白得了这么大的一份好处,肯定不能什么都不出,总要拿出点什么才行。

  要么直接出兵参战,要么提供作战所需的粮草。

  必须二选一!

  平心而论,其实鲍信的要求并不过分,如果是依着诸葛珪自己的想法,就答应下来了。

  可是没想到,诸葛亮却偷偷告知他,绝不可答应鲍信,更不可参与此事,不然诸葛氏必然受到重大损失!
  一个七岁孩童的话,竟能影响诸葛珪的决定,这在外人看来,是完全不可思议的。

  但诸葛珪却知道,他的这个儿子非同一般!
  只因诸葛氏祖上偶然得到了一门后天秘术,名为卧龙策天!

  此秘术可观星象,测吉凶。

  据说若是修炼到一品巅峰,甚至有改变天命的能力。

  当真是厉害无比。

  但与此术的威力成正比的,则是这门秘术的修炼难度。

  修炼此术到不需要什么特殊资源,但却需要“卧龙”天赋,与数算知识。

  诸葛氏自从得到了这门后天秘术,还从未有人能够修炼成功。

  不过断绝数百年的传承,终于在诸葛亮的手中绽放光辉。

  诸葛亮居然拥有传说中的卧龙天赋,并且年仅七岁,就在数算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天分,学会了诸多数算知识。

  有了卧龙天赋和数算知识,诸葛亮真正练成了卧龙策天秘术,拥有了观星象测吉凶的能力。

  于是多次为诸葛珪建言献策,帮了他很多忙。

  诸葛珪以郡丞之职,重病之身,在泰山郡太守和前任郡尉死后,依然能够掌控泰山郡的局势,不让泰山郡出现大乱子,实是多亏了诸葛亮的辅助。

  所以面对诸葛亮的又一次指点,他自是不敢轻忽,完全听命行事!

  哪怕是因此而彻底得罪了鲍信等泰山世家势力,也在所不惜!

  诸葛亮看着诸葛珪憔悴的表情,奶声奶气的说道:“父亲无需忧心,您做得对!
  孩儿虽不知到底为何,但夜观星象,却只这泰山三大世家,皆是大凶之兆,命不久矣!
  而我诸葛氏,唯有与他们保持距离,才能免受伤害!”

  “既然三大世家皆有大凶之兆,那这泰山郡只怕是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。

  如此大变之中,难道我等只是与三大世家保持距离,就能独善其身?
  依为父之见,不若直接上书辞官,然后带着你们离开泰山郡吧。”诸葛珪艰难的咳嗽了两声,喘着粗气道。

  其实他倒无所谓,他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,怕是已经抗不了太久了。

  不论这泰山郡中出现多大变局,也无非是让他早死几天而已,没什么要紧的。

  可是他却不能让两个儿子被陷在这里。

  他这两个儿子,皆是人中龙凤。

  尤其是次子诸葛亮,未来诸葛氏的门楣,只怕是要靠他来光耀了。

  绝对不能被毁在这里了!

  但诸葛瑾却是断然摇头道:“父亲重病在身,此时离开泰山郡,无疑是要父亲丧命!

  我等身为人子,岂能做出这等人神共愤之事!
  此事断不可为!”

  “是呀,父亲,或许你不相信,但孩儿真的没有骗你。

  我观那三大世家皆有大凶之兆,但这泰山郡却有大吉之兆!
  我们诸葛氏同样有大吉之兆。

  留在这泰山郡中,不仅不会受到伤害,反而是有兴旺之相啊!”诸葛亮也是劝说道。

  其实这话不是他第一次说了,但诸葛珪却始终不太信。

  以为这是诸葛亮为了不让他抱病离开泰山郡,而特意找出来的理由。

  世家大族乃是一地根基,连世家大族都有大凶之兆,底层百姓又哪里来的活路?
  怎么可能出现当地世家大族大凶,而当地却大吉的现象?
  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嘛!
  不过面对两个儿子异口同声的反对态度,便是他这个父亲也无可奈何。

  毕竟如今他已是重病缠身,郡丞的日常事务,其实很多都是诸葛瑾在代他处理。

  而重要事务的决定权,其实已经在诸葛亮的手中了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在泰山世家们各自谋划的时候,季秋也没闲着。

  他带着张宁、典韦、黄忠、赵云,在亲卫营和骑兵营的护卫下,踏上了前往任县的道路。

  而任县,是泰山黄巾的地盘!

  季秋对泰山黄巾的态度,发生了一些轻微改变。

  最初,他获得泰山郡尉任命时,对泰山黄巾的态度,是剿抚并用,以剿为主。

  这是因为他当时的声望不高,兵力不强,同时与泰山黄巾也没有任何联系。

  泰山黄巾对他不会服气的,他必须先将泰山黄巾的精锐力量彻底剿灭,将泰山黄巾给彻底打服了,才能收服他们。

  但随着陈留之战结束,他在这天下也算是有了些许声望。

  而陈留整编,又让他的军力获得大量提升。

  当然,最重要的是,他练成了太平要术,收服了张宁。

  成为了正统性十足的第二代黄巾教主。

  这让他拥有了成建制收服黄巾势力的基础。

  于是他对泰山黄巾的态度,就变成了剿抚并用,以抚为主!

  嗯,
  打,还是要打的。

  不打,就无以立威,就无法彻底收服黄巾势力!

  季秋可不愿意只做个名义上的黄巾教主,眼睁睁看着下属顶着他的名头胡作非为。

  他要做的,是将黄巾势力彻底打碎,嚼烂,变成自己的养分!

  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