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首页 > 三国:词条融合,改天换命 > 第8章 荀彧南下

《三国:词条融合,改天换命》第8章 荀彧南下

作者:安静l / 最近更新:2025-04-26
  第8章 荀彧南下

  袁绍发话,

  郭图率先站了出来。

  他微微躬身,拱手道:“主公,曹操此人野心勃勃,非同小可。

  若将东郡太守之位轻易授予他,只怕日后难以驾驭。

  且东郡乃富庶之地,战略地位举足轻重。

  若让曹操占据,恐成尾大不掉之势,反噬自身。

  我等何必为他人做嫁衣,不如派自己人去担任东郡太守,如此才能确保东郡牢牢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。”

  审配也站出来,附和道:“公则所言极是。

  曹操与主公虽是旧交,但在这乱世之中,人心最是难测。

  我们不能因为往日的情谊而留下无尽的隐患。

  东郡之事,关乎大局,需谨慎考虑,万不可轻率决定。”

  这时,沮授迈前一步,拱手说道:

  “二位所言虽有道理,但当前局势错综复杂,对主公亦是危机四伏。

  黑山军势力庞大,一直是我们的心腹大患。

  曹操能在东郡击败白绕所部,证明他有一定的能力。

  若我们表他为东郡太守,他必然会全力以赴对抗黑山军,为我们牵制黑山军甚至是整个南方的敌人。

  而且,曹操与我们交好,若我们拒绝他,恐会伤了和气。

  万一他一气之下转投他人,恐对我们更为不利,雪上加霜啊!”

  他人是谁?

  沮授虽未明言,

  但大家心里都知道,

  他口中的“他人”,便是袁绍的头号大敌——公孙瓒。

  如今公孙瓒的实力稳压袁绍一头,让袁绍倍感压力。

  若再把自己的小老弟也逼得投靠了敌人,那自己恐怕真就四面受敌,彻底凉凉了。

  田丰此时也站了出来,他自然是支持沮授的,
  “公与说得对。

  如今我们的主要敌人是公孙瓒,而黑山军却总是在后方捣乱,我们需要有人帮忙稳定后方。

  曹操在东郡有了立足之地,可以成为我们的一道屏障。

  再者,朝廷如今被董卓把控,
  我们表曹操为东郡太守,

  也是向朝廷表明我们的势力,

  同时也能提升主公的威望,何乐而不为?”

  袁绍营帐中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派,
  一派以郭图、审配为首,反对给曹操东郡太守之位。

  一派以沮授、田丰为首,支持给曹操这个职位。

  两派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

  袁绍坐在主位上,听着众人的争论,眉头紧锁,举棋不定。

  郭图和审配一派,向来主张加强自身权力,对外部势力保持高度警惕。

  而沮授和田丰一派,则更注重战略布局,善于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。

  就在双方争论得最激烈的时候,许攸慢悠悠地站了出来。

  他朝着袁绍拱手一礼,脸上带着自信从容的笑意,说道:“诸位不必争论了。依我看,曹操这东郡太守,是可以给的!”

  袁绍闻言,身子微微前倾,问道:“子远有何高见?”

  许攸拱手回道:“曹孟德占据东郡,可以帮我们抵挡南面和东面的敌人。

  如此一来,我们便可以集中力量与公孙瓒决战。

  只要主公击败公孙瓒,拿下幽州,进而便可以一统河北!
  到那时,只有区区一郡之地的曹阿瞒,谈何威胁?

  况且,我们也可以事先在东郡安插一些自己的眼线,时刻关注曹操的动向……”

  许攸的话,让袁绍和众人都陷入了沉默。

  是啊!

  只要己方能战胜公孙瓒,一统河北,
  那区区曹孟德,

  不过就是自己的一条看门犬而已,有何可惧?
  郭图见自己恐怕已经彻底败下阵来,冷哼一声后,不再言语。

  袁绍见状,当即拍板决定道:“就依子远所言,给曹操去信,告诉他我会向朝廷表他为东郡太守。”

  随后,袁绍又对许攸说道:“安排人手暗中监视曹操的任务,就交给你了。”

  许攸躬身道:“属下领命!”

  曹操这边也早已做好了准备。

  在得到袁绍的回复后,不等朝廷的任命文书抵达,他就开始着手迁治所的工作。

  刚刚才受到黑山军围攻的濮阳城百姓们,
  自然有很多都愿意追随曹操迁往东武阳。

  虽然黄河以北还有许多黑山军,但他们相信,曹操可以保护他们。

  更重要的是,
  曹操向他们承诺了,

  只要去了东武阳,他就会给他们分配良田、房屋,还会减免田赋。

  在恐惧和利益的双重驱使下,濮阳百姓大部分都愿意跟随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,十二月。

  濮阳百姓已经全部迁徙完毕。

  曹操果然信守承诺,

  为濮阳百姓,甚至是慕名前来的流民们,分配了新的良田、住房。

  并且他还张贴告示,减免东武阳百姓所有的田税。

  曹操的善举,渐渐传播开来。

  各地的百姓也纷纷议论起来。

  这一刻他们意识到,竟然还有曹操这样不把百姓视作草芥的存在。

  他是真的在为百姓着想,为百姓谋福利。

  一时间,

  无论是魏郡的百姓,

  还是兖州其他州郡的百姓,
  甚至是青州的百姓,

  都有人远道而来,投奔曹操。

  大雪一连下了三日,
  黄河中下游的河面已开始出现流凌,有的地方甚至已被冰封。

  在这酷寒之中,

  有许多百姓倒在了前往东郡的漫漫路途上。

  他们心中那寻觅美好生活的愿望,与他们的身躯一同永远地被黄土掩埋,化作了这片土地上的无尽哀思。

  荀彧扶起了一位滑倒在地的老人,

  又把怀里最后半个冻得梆硬的干粮,给了老人的孙子。

  他温声鼓励道:“老丈,坚持住。再往南三十里,就是东武阳了!那里有你们的新家,有新的生活等着你们。”

  老人家连连鞠躬,感激涕零:“多谢公子相助!多谢公子!”

  荀彧并未多做停留,
  沿途以来,
  他该帮的也已经帮了,
  但流民实在太多,仅凭他一人,实在是力不从心。

  真正能帮助这些可怜百姓的,或许真的只有那个人吧!
  没错!荀彧此次南下,就是为了考察曹操而来!

  当初董卓入京,掌控朝政之时,荀彧毅然弃官归乡。

  他对家乡父老说:“颍川,四战之地也。天下有变,常为兵冲。密虽小固,不足以扞大难,宜亟避之。”

  但乡人多怀念故土,不愿离去。

  冀州牧韩馥派人来接荀彧时,竟无人相随。

  荀彧便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。

  冀州后来为袁绍所得,袁绍见荀彧,待之为上宾。

  荀彧看透袁绍“外宽内忌,好谋无断”的致命缺陷。

  知道袁绍虽然礼贤下士,但实际决策常偏离谋士建议,如面对黑山军威胁时犹豫不决,与曹操果断迁治所屯兵的决策形成鲜明对比。

  这种“能聚人而不能用“的特质,使荀彧预见其难成霸业。

  而曹操则与袁绍截然不同。

  在袁绍等人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时,曹操却说出了“诸君北面,我自西向”这样的话语。

  这让忠于汉室的荀彧,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感觉。

  再加上曹操在东郡施加的一系列仁政,让荀彧察觉出,曹操才是潜龙在渊。

  只待时机一到,便能龙吟九霄、一飞冲天!!

  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