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首页 > 三国:词条融合,改天换命 > 第11章 我狠起来,连自己都骂

《三国:词条融合,改天换命》第11章 我狠起来,连自己都骂

作者:安静l / 最近更新:2025-04-26
  第11章 我狠起来,连自己都骂
  曹彦再见到荀彧的时候,
  荀彧已经是曹操麾下的别部司马了。

  虽然后世有许多人认为郭嘉才是曹操的首席谋士,
  甚至还有“郭嘉不死,卧龙不出”的传言。

  但实际上,

  以对曹氏集团的贡献来讲,
  荀彧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,

  其重要性相当于诸葛亮之于刘备。

  一见面,曹彦就感受到了来自荀彧的善意,

  【荀彧对你的好感度发生变化,当前好感度:35%】

  “文若先生,近来可还适应?”曹彦心情大好,笑着与荀彧打起了招呼。

  荀彧正在核对兵甲账目,闻言抬头露出温雅笑意:

  “说来子安莫笑,比起袁本初帐中那些勾心斗角,此处当真是惬意自在多了。”

  放下手中竹简,荀彧又问道:“倒是你,今日怎的有空来我这里?”

  别部司马是军中要职,但荀彧现在主要还是负责后方的军务协调。

  现在不是战时,曹操手下兵马也不过六千,军务并不繁重,荀彧倒也还算清闲。

  曹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,于是便开始打起了这位政治智谋近乎满值的大牛的主意。

  曹彦开门见山:“大兄虽然让先生您担任别部司马一职,但我却知道,先生之所长在于治国治民!”

  荀彧眨了眨眼,问道:“可是子安你遇到了什么麻烦?”

  曹彦立时苦笑道:“大兄治下武将众多,文官却异常稀缺。我这郡丞之位,完全是被他赶鸭子上架给赶上来的。”

  荀彧闻言笑道:“旁人求官不得,你倒好,嫌这官职烫手?以我观之,你做的其实已经很好了,至少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官员。”

  “你也不用安慰我。一些细节之处,你都看到了,我做的其实并不完善。”

  “你倒是实诚。”荀彧笑道:“这是想让我帮你?”

  “还请文若先生助我一臂之力!”曹彦拱手道。

  “要我帮你也行,但你要回答我几个问题。”荀彧眼珠一转,提出了条件。

  曹彦没想到,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的荀令君,竟然也会耍起心眼来。

  但为了抓住这个大壮丁,他也是豁出去了:“你尽管问。”

  荀彧略作思索后,问道:“我听主公说,子安你教授了大公子一种军阵,竟然以一百士卒战胜了黑山军一千人?”

  “你说鸳鸯阵啊,那确实是我教昂儿的。”曹彦解释道:“鸳鸯阵贵在协同,那日不过是占了地利,又因为他们轻敌,才打了个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”

  通军事!
  荀彧点点头在心中默默给曹彦打了个标签,而后继续问道:

  “主公还说,东武阳城中的以工代赈、屯田新策,以及减免田赋等举措,皆出自你手?”

  “雕虫小技,倒叫文若先生见笑了。”曹彦谦逊道。

  晓民生!
  荀彧又给曹彦打了个标签。

  随后,他面色郑重的说道:“彧有三惑,还望子安坦诚相告。”

  曹彦心道:“这是什么章程?是想考校我?”

  “先生但问无妨,彦知无不言。”曹彦拱手道。

  “其一:收容流民、减免田赋诸策,可是出自子安本心?“荀彧直视曹彦双眼,似乎想要看透他的本心。

  “是!”曹彦回答时眼神毫无波澜,依旧澄澈清明,“我大汉百姓不该过的如此困苦。”

  荀彧沉吟片刻,随后缓缓问道:“其二:彧一直很困惑,大汉天下为何会从光武中兴走到今日地步?”

  “文若先生心中早有答案,何必考我?”曹彦摇头道。

  荀彧怎会不知汉室积弊?

  他只是存着最后一丝侥幸,想得到另一种不同的说法罢了。

  却不想,曹彦声音清冷,字字如刀,

  “桓灵二帝昏庸无能,外戚宦官更迭擅权,朝堂若市,官职成货。

  天灾频发之时,豪强兼并土地,百姓易子而食,

  可朝廷却还忙着铸造小钱搜刮民脂。

  于是先有黄巾之乱,再有董卓之祸,接下来就是群雄并起,天下大乱!”

  荀彧脸色有些发白,喉结上下滚动。

  以他的学识和眼力,这些粗浅的道理他怎会不懂?

  只是当血淋淋的事实被如此曹彦如此直白地撕开,往日那些粉饰太平的谎言便再也无法自欺欺人。

  他所全身心敬爱的大汉,竟真的已经病入骨髓了吗?

  “还有件事。”曹彦突然放软语气,却更令荀彧心头一紧,
  “世家大族们取国利而谋私益,顾自身而忘天下。

  蠹众而木折,强取而豪夺!
  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!
  这天下不乱,才真是怪事。”

  空气陡然凝固。

  曹彦这句话,可不将他自己和荀彧都一块儿骂进去了么。

  见过狠的,没见过狠起来连自己都骂的……

  荀彧修长的手指,因为过于用力紧握,而变得有些发白。

  他的脸色也是在青、白、红之间不停的转换,显然曹彦这番话狠狠的戳中了他的内心。

  过了许久,荀彧忽然起身长揖道:“彧,受教了。”

  直到这时,荀彧才发觉,自己的额角,竟已被渗出的汗水给浸湿了。

  “只是……若大厦将倾,子安可能独善其身?”起身后,荀彧忍不住又问道。

  “独善其身……我倒是想啊!”曹彦轻笑摇头,“不过我大兄觉得大汉还有救,那我便陪他走上一遭。”

  荀彧瞳孔猛地一缩,问出了曹彦话里潜藏的机锋,“若是大汉无救,你待如何?”

  当荀彧问出这句话的时候,
  站在门外偷听了许久的曹操,

  紧张的,下意识的捏紧了衣角。

  “大汉始于高祖,兴于汉武、光武,我华夏百姓从此有了一个永恒的民族称号——汉人!”曹彦也站起身来,直视荀彧双眼。

  与之前那种平静、澄澈的眼神不同,现在的曹彦,眼底多多少少有一丝狂热,
  “在我看来,无论国号是什么,哪怕换成唐、宋、明,

  唯一不会变的,是‘汉人’这个族群。

 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汉人才是正统!!”

  “只要汉人尚存,我华夏文明就不会断绝!

  存人失地,人地两存;存地失人,人地两失。

  这个道理您应该清楚。”

  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,最后的那层窗户纸就没有必要捅破了。

  “百姓……”

  “汉人……”

  “民族……”

  曹彦的一番话,让荀彧和曹操同时陷入了沉思。

  荀彧望着曹彦,忽然意识到:眼前这人,怕是真能把天翻给过来!

  可偏偏直觉告诉他,曹彦说的这番话,仿佛就像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沉淀,才得出的结论,有道理的完全不讲理!
  但这跟他一直接受的“忠君爱国”的儒家思想有着剧烈的冲突。

  这让荀彧很痛苦,

  但却让门外的曹操醍醐灌顶,破云见日,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!

  “我曹操忠的,不是大汉的某一位君王!”

  “我曹操忠的,是我大汉千千万万的百姓!!”

  (本章完)